DeepSeek探索全新的WordPress-AI插件(支持定制功能)点击立即了解
近日,“低价假酸奶”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。新京报调查发现,电商平台上不少打着“XX酸奶”名号的产品,实质是风味饮品、含乳饮料。记者随机购买的7款此类产品,无一款执行酸奶产品的GB 19302 - 2010标准,其中4款蛋白质含量低于GB/T 21732 - 2008《含乳饮料》标准。
这些所谓的“酸奶”营养价值低,本质是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的“小甜水”。从包装看,它们用超大字体突出“酸奶”“生牛乳发酵”,底部却用极小字注明“饮品”,存在名称擦边的问题;成分上,真酸奶配料表首位必须是生牛乳,且蛋白质含量至少2.3g/100g,而假酸奶配料表首位是水,生牛乳添加量仅5% - 10%,蛋白质含量甚至低于含乳饮料标准;标准方面,真酸奶执行国标GB 19302,假酸奶则用企业标准或含乳饮料标准,甚至直接归类为“饮料”,规避乳品营养要求。
这类产品成本极低,每瓶不足0.5元,出厂价0.7元左右,到消费者手中售价却翻5 - 10倍。厂家为逃避监管,储备上百套产品标签,产品被投诉下架后,换个包装就能重新销售。
3月12日,新京报刊发相关报道后,多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。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市场监管局封存了“东致一罐酸奶”标称生产方的产品;山东省枣庄市市场监管局对“爱养牛每日酸奶”“安慕果乐多每日酸奶”的生产方进行调查;山东省龙口市市场监管局对“樽牧新西兰酸奶”生产方立案调查。
截至目前,7款涉事产品中已有6款下架。不过,电商平台上仍有各种擦边“酸奶”名称的饮料产品在售。
此次事件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。食品行业专家认为,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,也阻碍了行业健康发展。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违规销售行为;消费者在购买时要提高警惕,可通过看名称、翻配料表、查标准号来鉴别真假酸奶。各方需共同努力,守护食品安全。